不出国也能“留学”?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学生不必走出国门,就能享受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在填报高考志愿的当下,这种“洋气”的选择正成为潮流。截至2016年3月19日,我国经审批机关批准设立或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有2403家,其中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约占90%。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有哪些新发展、新变化? 内涵提升 模仿转向合作创新 “我被商务部录取啦!”前几天,得知喜讯,宁波诺丁汉大学国际商务管理专业的任一敏一跃而起。“我们学校培养的学生能传统、能洋气,能中文、能英文,能活泼、能严肃,可能是我的优势吧。”任一敏笑言。 可是在当初选择这所由英国诺丁汉大学与浙江万里学院合作创办的高校时,任一敏颇费了一番思量,她告诉记者:“当年我高考成绩不太理想,报考这里算是无奈之选。但如果重来,这所学校一定还是我的第一志愿。” 中外合作办学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大环境”和“小环境”的孕育。从大环境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作出加快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建设的战略部署;从小环境看,接受国外教育不再新鲜,江苏一份调查显示,40%的家长希望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圆孩子的“出国梦”。 “几年来,中外合作办学着眼于建立规模稳定增长机制,创新办学质量和水平。从生源结构和质量看,招生范围涵盖全国31个省区市,录取分数也在逐年攀升,这表明考生和家长对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度不断提升。”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主任林金辉指出,当前,中外合作办学的工作重点正在实现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建设转变,从模仿复制向合作创新转变,从学生流动向能力提升、聚焦优质转变。 质量和水平的提升,源于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做出的“加法”。 政策给力,高屋建瓴指明方向。2013年底,教育部印发意见,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工作,提出了加强全面统筹、优化布局结构、完善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机制等措施,对中外合作办学作出了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 优化教学,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将本机构优秀师资派往中国,成为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的一大特点。例如在上海纽约大学授课的首批纽大教授中,就有7名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创新招考,不拘一格选拔生源。高水平办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源,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在这方面探索出新路。例如,国内招生采用高考与自主招生相结合的模式,避免了“见分不见人”;国际生和硕士、博士学位教育招考采用申请制等。 依法办学,质量监管日臻完善。近年来,我国严把国外教育资源引进“入口关”,依法依规严格审批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同时加强办学过程监管,逐步推行“管办评分离”,初步建立处罚隐退机制,并建立和完善信息监管平台和信息公开机制。 规范办学 立德树人成效显著 一所有点名气的境外高校,在国内竟然有十几个乃至几十个“分身”?这些“分身”,有的是和不同院校、同一专业联姻,有的是和同一院校、不同专业联姻,更有的本科、专科“通吃”,看上去数量蔚为壮观,质量却令人担忧。 这就是饱受诟病的中外合作办学“连锁店”现象。2013年7月,教育部印发通报,剑指“连锁店”:“这些办学项目以数量扩张为目标,其实质是国外教育倾销,无法保障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也无益于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近3年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不仅对外国高校‘连锁店’式办学非常关注,而且采取有力措施有效遏制了这一势头的蔓延。”林金辉指出,目前“连锁店”现象仍然存在,但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其根本解决指日可待。 中外合作办学除了“做减法”,关停“连锁店”,更及时“做乘法”,在教育教学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党建午间文化沙龙”“党建工作图片展”成了亮丽的风景线。“我们借此让学生认识到党建工作对学校和学生发展的意义与价值,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该学院负责人指出。 “法人设置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培养的人才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坚持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容置疑。”林金辉指出,当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加强,立德树人成效显著。 在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从新生入校开始,就不断为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并加强班委会和团支部建设。 在福建农林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对学生党员积极分子进行培训,安排专人跟进在国外学生党员的教育、服务和管理,坚持不断线,并为出国学生预备党员办理转正手续。 在宁波诺丁汉大学,校内设有7个教职工党支部、8个本科生支部、5个研究生支部以及业余党校,还设立海外党支部或留学地党小组,形成党建工作的全覆盖。 境外办学 亟待解决生源问题 今年2月,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举行首批新生开学典礼,标志着中国知名大学第一所海外分校正式开始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境外办学的一座里程碑。 中外合作办学可以是国外高校“引进来”,也可以是我国高校“走出去”。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全国经审批机关批准设立或举办的我国教育机构境外办学机构和项目共有103个,其中机构5个,分别是老挝苏州大学、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云南财经大学曼谷商学院、北京语言大学东京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中文学院。“高校境外办学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向‘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转型。”林金辉指出,但总体上看,目前我国高校境外办学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 《我国高等学校境外办学发展报告》显示,由于地域相邻、文化相近等原因,国内高校拓展的海外教育市场主要集中于亚洲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泰国、日本、斯里兰卡、越南、加纳等,还有少量外方合作者来自葡萄牙、德国、意大利等。 在专业设置方面,我国大多数境外办学机构和项目开设的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专业,如中医药、汉语言文学,占专业总数近40%。但在近年发展中,一些境外办学机构、项目也开始发挥专业特色和优势,比如西南大学与越南国立教育管理学院开展教育管理硕士项目,大连海事大学在斯里兰卡开展航海技术、轮机工程等学科合作。 “调研显示,海外办学最大的问题就是生源不稳定。”林金辉介绍,如何吸引更多国际学生,是境外办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教材本土化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有专家指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还不具备大规模推行跨国高等教育输出的实力和条件。在高等学校探索和起步阶段,应从小规模、高质量入手,鼓励先办项目。同时,应鼓励民办高等学校的境外办学。 “质量是高校境外办学的灵魂与生命线,建议建立一支高素质国际化的师资队伍,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提高课程质量和办学层次,建立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境外办学质量评价标准和质量监测体系。”林金辉指出。(张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