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美国的留学生都会面临语言学习与应用这一难题,尤其在中美文化差异较大背景下。在和老师同学多次探讨后,我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翻译和听写。两种方法都需要英语基础,同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简单说,翻译就是中译英,英译中。选择感兴趣或者适合当前水平的材料,每天花一定时间翻译,翻译完后对照原文检查。中译英检查时着重语法和结构,时间富裕可以研究语义;英译中时着重语义,揣摩如何表达得更地道更规范。 备考托福时便练过听写,吃透一分钟长的材料一般需要两小时。第一遍只听不写,第二遍到第五遍开始听写和补充,到第六遍还听不出来的,就对照原文检查,找出是发音方式不熟悉,比如吞音、连读,还是单词或短语本身不熟悉。接着录下自己朗读该材料的语音,逐个音节与原文发音作比较,以此纠正发音,重复两到三遍。最后再次听写这段材料,直到正确率在95%以上。 语言学习的同时,专业学习上也有所感悟。教授们经常强调按要求做事。如果问题是“1+1=?”,无论用多少种方法证明了“2+2=4”,结果也只会是0分。保证大方向正确,在限定条件内充分发挥你的主观能动性。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丰田“五问法”和“按要求办事”的结合使用会让我们受益颇多。目前我正MBA(工商管理硕士)在读,课程开始前,教授们会让我们做各种测试,从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评到MBTI职业性格测评。测评不一定100%正确,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 周国平先生说,在一定意义上,“认识你自己”就是要认识附着在凡胎上的这个灵魂,一旦认识了,过去的一切都有了解释,未来的一切都有了方向。认识自己,不仅要认识先天素质(智能心理、身体素质等),还要认识自我所接受的教育,以及在教育和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认识自己的特长和喜好等。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认识他人和社会。 网络的迅猛发展让我们能够多层次、宽渠道地接触到更新的知识和信息。微信公众平台的文章推送,朋友同事之间的讲座推荐,让大家欣喜于互联网时代的知识共享便捷性,但同时也会让人陷入看后即忘的困境中。没有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一个个前沿观点,一篇篇新颖文章犹如竹篮中的泉水,即便营养丰富却在不经意中逐渐流失。如果已经具有或者能够自学相应基础知识,便可以在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中,以及前沿知识之间构建“点-线-面”架构,从而更好更快地理解吸收。 读书究竟有没有用?命运能否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些问题也曾困惑了我很久,幸运的是如今都有了答案。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读大一外出采访时请教了清华大学某教授第一个问题,他的回答我至今记忆犹新:不是知识没有用,而是你没有使用,或者不会使用,说明你自己没有用。或许并非所有的知识都需要被使用,但不能因为自身原因而去否认读书或者知识的价值。 抛开不可控因素,命运或许真地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找到你擅长或者喜欢的领域,通过不断的付出和足够的刻意练习,使它变成你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让自己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当你专注某一领域并且深入研究时,你的内心会享受到无法言说的精神快乐;当你成为该领域的专家时,你也会获得你应得的物质报酬。如果没有意外,同时兼具专业能力、物质财富和精神富足,你掌控自己命运的那一刻便不再遥不可及。(朱明) (作者就读于美国圣克劳德州立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