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海峡(福州)渔业周·中国(福州)国际渔业博览会上,来自境内外的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为提升水产品质、推动渔业持续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留住海中那抹“鲜” 东南网6月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静雯) “未来,渔业发展要坚持控制总量、提高质量效益,将发展重心由注重数量增长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商务部研究院产业国际化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董超在本届渔业周·渔博会的全球渔业交流合作论坛上强调,当前消费者对水产品的卫生和健康要求越来越高,对无公害、有机水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只有优质的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肯定。 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认同。对如何提高水产品品质,渔业从业人员正作出积极的探索。 鱼儿有了“身份证” 在渔业周·渔博会的展馆内,来自上海的采购商王帅时刻拿着手机,忙得不亦乐乎。他打开微信,对准展位前白刀鱼上的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标识二维码一扫,这只鱼的产地、投苗时间、收成时间、上市时间以及产品质量信息就显示出来。他说,多年来,自己都是靠经验来判断水产品的品质,现在鱼儿也有了“身份证”,将好货带回上海肯定万无一失了。 3日,福建省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标识正式上线。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采购商和个人消费者可以像王帅一样轻松获得福建水产品的生产信息。 谈及水产品的“身份证”,水产生产加工企业的代表、官坞海洋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哲龙很兴奋。在他眼中,这张“身份证”就是企业的一张名片。“做好产品,还得有叫得响的品牌。如果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市场马上对这个品牌会有差评。”林哲龙认为,有了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标识,有利于规范水产企业的生产,对提高福建水产品质也会产生积极作用。 让“最后一公里”放心 “‘鲜’是水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台湾海洋大学环境生物与渔业科学系教授廖正信说出“吃货们”的心声。他认为,正是消费者对“鲜”的要求,以及水产品易受温度影响而变质的属性,决定了水产品如果在配送环节出现问题,就前功尽弃了。 因此,“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也是本届渔业周·渔博会上业内人员关注的焦点。在顺丰冷运展位,前来咨询的渔业从业人员络绎不绝。 据了解,国内目前主要采用的是“二段式”半程冷链,即干线运输+落地配,依托城市间干线冷链运输,以城市冷库为节点,配合“最后一公里”的常温落地配完成宅配。而顺丰冷运服务采用的是“一段式全程冷链”配送,全程可视化,即达到全程温控、信息记录以及调控,可更好地确保水产品的品质和口感。 我省渔业资源丰富,但主要还是采用较传统的交易方式。“‘一段式全程冷链’的配送方式能很好地解决水产品‘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难题,降低水产企业在流通环节的风险。”省渔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严飞表示,随着我省冷链物流布局不断完善,会有更多的水产企业愿试水电商销售,给我省水产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