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碧村,位于永春县东关镇。与很多傍溪而建的村庄一样,这里既有迤逦的自然风光,也有渡口、村庙、祠堂等乡族文化景观。散落各处的风景和文化留存,该如何有效地串联起来,既唤起村民们的文化保护自觉意识,又吸引城里人来关注乡村文化建设呢? “碧溪谣”乡村文物径——外碧乡贤今年寻到了这一稍显陌生又新鲜的建设方式。且看—— 乡村文物资源活化的山海经 东南网6月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丽明 通讯员 梁白瑜 陈天生)“营造乡村文物径,是闽南文化遗产的一种创造性保护,是提升美丽乡村精神家园的创新举措。外碧村自然文化资源很丰富,值得好好做文章。”近日,福州大学建筑学院季宏博士率队到外碧村考察后,这样评价。 福建将有第一条文物径 “乡村文物径是将分散于乡村不同的角落,资质又不足达到省市保护级别的文物点,像珍珠一样串联起来,让乡村游既有历史的纵深,又能放纵山野。”外碧乡贤、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人类学者陈进国博士表示,是“香港文物径”建设的经验给了他们启示,自己正与乡亲们筹划打造福建第一条文物径。 1993年,为了有效地保护香港的客家乡村文化资源并进行合理地开发,当时香港筹设了首条文物径——屏山文物径,供市民参观游览。位于新界元朗的这条文物径,蜿蜒千米,途经三个村落,将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古建筑和古遗址,串连成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廊道,勾勒出香港百年前客家农户辛勤耕种的生活图景。在屏山文物径的经验基础上,香港又开放了龙跃头文物径、中西区文物径等多条文物径。 “通过乡村社区的文治构建,让乡村社区动起来,形成绿色造血的活力。”陈进国介绍说,台湾澎湖的百年古村落西屿乡二坎村在社区营造时,把耳熟能详的闽台俗语写在外墙上,也让人印象深刻。 闽台民谣串起文物径金线 除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外碧村有相当丰富的人文资源——联结第一代海神通远王昭惠庙的千年古官道、分灵自宝岛台湾的开永妈祖庙、明代书法家颜廷榘的榜书——永春第一绝摩崖石刻、明代进士兄弟(李开芳、李开藻)开基祠堂、东西大桥古窑址、明代抗倭英雄李碧溪后裔的坑尾祖祠和汤洋抗倭古寨、明代万历皇帝敕封的李氏节妇坊、华侨古厝——田中福安堂、马来西亚著名侨领李深静博士的祖厝…… 流经外碧村的碧溪,其流域在历史上曾广布外销瓷的窑址。几百年来,各种文化在此碰撞,形成独特的积淀。两年前,陈进国开始带领村民们着手收集散落于碧溪流域的各种文史资料,以便建设乡土记忆馆,在这过程中,他们找到了民国时期学者整理的几百首闽台歌谣、童谣集。 “乡贤们决定打造一条闽台歌谣童谣小路,把歌谣一首首刻在石头上,并以此为金线,串起‘碧溪谣’乡村文物径和千年古官道,以留住文化乡愁,推动‘乡村善治’。” 泉州市新海路闽南文化保护中心主任龚勤勤对这一创新思路十分赞赏,“乡村文物径的民谣内容,除了是一条联系闽台民俗文化缘的纽带之外,其反映泉州抗日战争和新中国巨变的内容,也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意义”。 希望爱心人士认捐“民谣石” 得到专家的认可,热心乡村公益文化建设的乡贤陈剑虎、陈天生、陈忠健等人更加信心百倍。“我们村的田中聚落正是连接永南交界的五台乐山昭惠庙的‘千年古官道’必经之路。” 据考证,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4年)冬,著名理学家朱熹(时任泉州同安主簿)路过五台乐山的古官石道时赋诗云:“晓涧淙流急,秋山寒气深。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阴。烟火居民少,荒村草露侵。悠悠禾稼晚,寥落岁寒心。” 外碧村蓝图上的“乡土记忆馆”,就在这条官马古道边。陈剑虎说,他们将先筹备“碧溪谣社区发展协会”,把本村的外出和本地的乡贤力量结成一股绳,共同打造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美丽乡村梦”,“我们希望能通过在专家指导、反复论证下的整体规划,大家众筹,发动热爱闽台民谣歌谣的爱心人士,人人来认捐一块民谣石头。” 他相信,不久的将来,外碧村用“碧溪谣”串起的乡村文物径,将是一道最有乡愁味的美丽乡村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