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7日,《纽约时报》头版头条发表了名为《纽约移民美甲师:指尖上的泪与痛》的调查报道,这篇长达6000字的报道同时在纽约时报网站以中文、英文、韩文和西班牙文刊登。一经发表,短短几天内点击量破500万。该报道今年从4000份最佳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全球新闻领域最高荣誉普利策奖提名。昨日,报道核心团队成员之一、西安外国语大学2008届本科毕业生刘禹含回到母校,与同学们分享她这一段特别的采访历程。 >>关注新移民不公正待遇 团队采访120位美甲师 河北女孩刘禹含2009年赴美读研。研究生毕业后,先后在《中国日报》、《纽约观察家报》和《纽约时报》等多家媒体工作。 《纽约移民美甲师:指尖上的泪与痛》起底了美国美甲业工资过低,待遇过差,乃至监视、体罚等违反劳动法的现象。“在长达13个月的调查采访后,报道于2015年5月7日发表,促成了纽约州改变了法律,出台政策保护成千上万的华裔、韩裔、墨西哥裔美甲移民。”刘禹含说,到美国7年了,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面孔,有机会参与这段调查历程并得到认可,对她来说是非常难得的经历。 刘禹含介绍,2014年初,《纽约时报》公开招募会讲中文、韩语和西班牙语、有新闻背景的双语记者兼翻译员,刘禹含和另一位中国记者张和杨最终入选,成为6人核心组成员。 采访过程比刘禹含预想中要难得多。她介绍,许多移民美甲师集中在纽约皇后区法拉盛缅街地铁站附近,为了采访,她主动“搭讪”,亮明身份并告知采访目的。但因为很多美甲师不了解甚至忌讳媒体,90%都会拒绝她的采访要求。在之后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她出入了无数美甲店,与上百位美甲行业人员打过交道。他们全程联络的移民美甲师大概有三四百人,最终采访120人形成报道。 >>了解同胞艰难处境 因报道产生影响收获感谢 在此之前,刘禹含虽然有过不少采访经历,但采访移民美甲师还是第一次。她这才了解到,有那么多新移民同胞过着艰难的生活,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刘禹含举例,“一个生于1981年的华裔男美甲师,出国前曾在一所理工类高校获得博士学位,但因为初到美国,性格内向,为了生活,他不得已进入这个门槛较低的行业,每个月能拿到1800美元的收入。他和12个陌生人共同租住在纽约皇后区法拉盛的一个一室一厅的公寓,每月房租200美元。除去约100多美元的饮食开销,其余的钱全部攒起来寄给国内的家人。” 这篇起底纽约移民美甲业的报道引起了强大的社会效应,刘禹含记得,“一次回访追踪报道时,在7号线缅街出口,一位美甲师拉着她的胳膊,非常激动地说:‘谢谢你们啊,之前我一小时只赚4美元,现在7美元了!’这让我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有着很大的意义。” 现在,刘禹含在纽约创立了自己的公司,主要帮助中美企业进行双方的宣传和交流。 记者 任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