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美国频道> 看中国•福建 > 正文
福建:从治理餐桌污染到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usa.fjsen.com 2016-05-12 08:24:03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夏芳

从治理餐桌污染到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放心食品 呵护民生

东南网5月1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戴艳梅 谢贤伟 储白珊 张静雯)

“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在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食品安全战略赫然在列,成为引领“十三五”发展的14个国家战略之一。

新战略,跨越时空而来——

15年前,时任福建省长习近平在全国率先提出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

15年来,福建牢记习近平的民生情怀,主动顺应时代新形势,接力传承,守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透过治理餐桌污染所折射出的民生至上的执政理念,始终如一,并不断升华。

15年后的今天,福建交出一份亮丽的答卷:生猪瘦肉精抽检合格率由2001年前的30%提高到2015年的100%;蔬菜农药残留抽检合格率由2001年的70%提高到2015年的95.6%;主要水产品养殖环节药物残留抽检合格率99.7%、成品粮抽检合格率97.3%、肉制品抽检合格率98.7%……全省未发生较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

“持续抓好餐桌污染治理,创建食品安全示范省。”福建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制定未来五年食品安全工作的新目标。肩负使命,为全省人民密织一张食品安全大网,福建踏上新征程。

民生至上,治理餐桌污染一以贯之

“餐桌污染问题若得不到解决,我们就无法向全省人民交代,就意味着失职”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

新世纪之初,在食品供给的数量问题解决之后,百姓更加关注食品的安全、质量等问题。

2001年2月,新华社接连播发两条反映外省餐桌污染的报道。时任福建省长习近平阅后,敏锐觉察到食品安全问题的严峻性、紧迫性,立即作出批示:“餐桌污染是一个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安全,关系我省农产品能否扩大国内外市场和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大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场声势浩大的食品放心工程建设开始了,福建由此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面治理餐桌污染的省份。

当年8月24日,全省治理餐桌污染暨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在会上说:“加快治理餐桌污染,推进食品放心工程建设,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安全的食物消费环境,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十分紧迫。”他作出庄严承诺:“群众所关心的,就是我们政府工作的着力点;人民所需要的,就是政府的使命。餐桌污染问题若得不到解决,我们就无法向全省人民交代,就意味着失职。”

“与全国从2004年起每年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相比,福建整整提前了3年。”省食安办原主任钟安平说。

任何发展,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民生。食品安全,关系每家每户。治理餐桌污染的决心,正是民生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的鲜明体现。不管是在福建,还是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食品安全摆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

2013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今年1月,习近平对食品安全工作作出指示强调,确保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之责。

秉承这样的执政理念,历届福建省委省政府都将治理餐桌污染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回应群众关切。

省委书记尤权强调,要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加大监督力度,实施群防群治,把我省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省长于伟国在今年3月召开的专题会议上提出,确保食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各级政府各部门必须毫不懈怠、加倍努力。

正因这份坚守,福建治理餐桌污染的努力,十多年如一日,坚持不懈。

2002年6月,省政府印发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的“十五”计划,首次以五年计划的形式明确相关治理目标和建设任务,全力推进。

2006年11月,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十一五”规划发布。

2014年7月,《福建省建设食品放心工程三年行动方案(2014-2016)》印发,明确提出,到2016年底,建立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成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从2001年9月增列“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为为民办实事项目至今,省委省政府每年都将治理餐桌污染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并下达年度工作方案,将食品安全工作经费纳入省级财政预算安排,成就了一段为民办实事延续时间最长的佳话。

其间,针对薄弱环节,查漏补缺,消除食品安全的“出血点”,其力度之大、探索之超前,实现了一次次领风气之先的突破:率先全部由财政拨款检测产销环节瘦肉精,并建立定点屠宰、销售一条龙信息网络平台;率先在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农贸市场和大中型生鲜超市建立农产品农药残留和甲醛速测点;率先将饮用水纳入食品安全管理范畴,在全国最早完成水源保护区建设;率先成功推行农改超,让生鲜食品进超市,让来源可追溯……

“食”字下面是“良心”,“良心”之上“载”民生。15年抓铁有痕,15年踏石留印,彰显以民为重、呵护民生安全的使命担当。

完善治理,用好机制守护舌尖安全

“涉及食品污染的商品种类繁多,治理工作涉及的部门多,要采取综合性措施从源头上予以根治”

食品安全怎么抓,考验执政者的智慧。

2001年,在对新华社报道的批示中,习近平指出:“我省涉及食品污染的商品种类繁多,治理工作涉及的部门多,要采取综合性措施从源头上予以根治。”

“在当时,对餐桌污染明确提出治理的路径和机制,非常不易。”钟安平说,“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点多、面广、线长。‘治理’二字,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要有完善的综合协调机制和治理体系与之互相配套。”

15年来,统筹协调、系统推进,一直都是福建治理餐桌污染、守护“舌尖上的安全”的主基调。

2001年3月,省政府建立由原省经贸委牵头,23个省直部门组成的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联席会议;2005年起,联席会议改为省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增至25个省直部门。市县两级亦设立相应机构。

不管是联席会议办公室,还是省食安委办公室,都设在作为经济综合管理部门的原省经贸委。其目的就是发挥综合协调作用,明确监管部门职责,打破部门利益框框。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福建顺应机构改革新要求,调整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组建新的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省级综合协调机构省食安办改挂靠在省政府办公厅,持续加大综合协调力度。

综合协调,厘清了职能不明的痼疾,医治了推诿扯皮的沉疴,让“九龙不治”“九龙分治”变成了“九龙齐心”。去年,全国首届青运会在福建举行。在省食安办总调度下,相关成员单位通力合作,对大会所需食材层层筛选、批批检测、专车押运,把控源头品质,严查每一环节,专人全程监管,确保了青运会举办期间运动员驻地和赛场的食品安全。

十多年来,食品安全面临的形势不断在变,治理餐桌污染的实践不断丰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更须求新求变,用新办法应对新形势,解决新问题。

从田头到舌头,涉及一根长长的链条。福建盯住关键环节,构建全链条、全覆盖治理保障体系,完善无缝衔接的全过程监管。在农业生产源头,加大生态环境整治力度,推行标准化生产;在食品生产加工和餐饮环节,完善生产许可,重点治理非法添加等行为,全面实施餐饮业量化分级管理;在流通环节,加强食品流通主体资格审查,推行食品安全信息可追溯制度。

省农业厅建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涵盖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家畜、家禽六大产业,共有180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纳入平台管理;省海洋与渔业厅建立的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体系已纳入31种产品、132家养殖企业,覆盖所有设区市,可追溯水产品年销量达3000吨以上……

福建以制度探索,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实行食品安全签认制度,食品企业签下责任状,向社会公开承诺;试行食品质量安全受权人制度,严格内部管理,已覆盖526家企业;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纳入试点的3422家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已初步建立“一户一档”信用档案,完成第一轮信用等级评定工作。

去年,福建基本创建完成首批10个省级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示范县(市、区),在全社会织起一张共护食品安全的“新网”。“街道将辖区划分成9个单元网格,化整为零,并聘请14名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和12名志愿者,分配到各个网格,由街道领导挂点,明确责任人和责任目标,建立定期协管巡查制度,让食品安全管理实现全覆盖。”在示范县浦城,南浦街道党工委副主任谢意凤说。

到2013年,福建已基本建成食品安全生产加工、市场流通、标准认证、质量检测、法治保障、组织实施、社会监督、健康消费等八大体系。随着2014-2016三年行动方案将八大体系调整扩充为食品安全生产加工、市场流通体系、监管、标准认证、风险防控、应急处置、信用、宣传教育、社会共治、信息等十大体系,福建将以更完善的机制,守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正本清源,绿色理念融入食品生产

“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

治理餐桌污染、守护“舌尖上的安全”,非一朝一夕之功。

“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2013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

在福建,十多年的实践,绿色生产已成为自觉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014年,福建被批准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绿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截至去年底,全省累计已有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认证管理的农产品3416个。去年,全省遴选出30个县,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的试点,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带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整体提升。

闽中尤溪,一套从“产”到“管”再到“追溯”的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构建出一条绿色链。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制订尤溪红茶、金柑等特色农产品地方标准8个,建立优质稻、食用菌等示范核心区10个,发展“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将散户纳入安全生产轨道;逐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监管、例行监测和执法巡查,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监管机制;在尤溪智慧农业平台开辟农产品质量可追溯板块,已有66家77个农产品纳入平台管理,占规模经营主体的45%,还有36家生产经营主体开始使用全程追溯二维码。

今后,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覆盖面还将逐步扩大。而以此为基础,福建将加快迈向农产品质量安全省。

绿色自觉,带来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

在福清下里现代农业示范园,生猪为啥长在上千平方米的大栏里?大栏底下,又为啥铺上80-100厘米厚的用秸秆、木材下脚料做的垫料?原来,这是省农科院首创的微生物发酵床生猪大栏养殖技术。垫料里加入芽孢杆菌等微生物,能高效降解猪粪,抑制病原微生物,其后这些成为生物基质的上佳原料。“由于猪生长在微生物环境中,增强了抗病能力,免疫能力比水泥地养的猪平均高24.3%,猪肉品质当然更好更安全。”省农科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蓝江林说。

绿色自觉,还推动了食品生产加工规模化、组织化、规范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食品安全再上一道保护锁。

“没有质量的生产就是败家子行为。”紫山集团的口号朴实而深刻。质量安全,就是企业的生命线。在紫山,新鲜蘑菇要到达加工车间,除清洗外,首先要过一道由金属探测室、滚动履带、小型金属探测仪三者叠加组成的关口,任何工人或生产原料中夹杂的大小金属物件,都逃不过这里的“火眼金睛”。而且,紫山建立漳州食品行业目前唯一的检验检疫实验室,对原料、半成品、成品的农药残留、微生物检测等进行全覆盖检测,实行一票否决,不合格就不进厂、不上线、不出厂。正因此,紫山成为全国第一家通过全球食品技术标准、国际食品标准认证的企业。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吃得更放心、吃得更健康。”习近平总书记今年1月对食品安全工作作出指示强调。

“夫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始终心系民生,坚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福建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工作将永不止步,砥砺前行。

相关阅读: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0591-87921115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