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治理,用好机制守护舌尖安全 “涉及食品污染的商品种类繁多,治理工作涉及的部门多,要采取综合性措施从源头上予以根治” 食品安全怎么抓,考验执政者的智慧。 2001年,在对新华社报道的批示中,习近平指出:“我省涉及食品污染的商品种类繁多,治理工作涉及的部门多,要采取综合性措施从源头上予以根治。” “在当时,对餐桌污染明确提出治理的路径和机制,非常不易。”钟安平说,“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点多、面广、线长。‘治理’二字,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要有完善的综合协调机制和治理体系与之互相配套。” 15年来,统筹协调、系统推进,一直都是福建治理餐桌污染、守护“舌尖上的安全”的主基调。 2001年3月,省政府建立由原省经贸委牵头,23个省直部门组成的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联席会议;2005年起,联席会议改为省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增至25个省直部门。市县两级亦设立相应机构。 不管是联席会议办公室,还是省食安委办公室,都设在作为经济综合管理部门的原省经贸委。其目的就是发挥综合协调作用,明确监管部门职责,打破部门利益框框。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福建顺应机构改革新要求,调整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组建新的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省级综合协调机构省食安办改挂靠在省政府办公厅,持续加大综合协调力度。 综合协调,厘清了职能不明的痼疾,医治了推诿扯皮的沉疴,让“九龙不治”“九龙分治”变成了“九龙齐心”。去年,全国首届青运会在福建举行。在省食安办总调度下,相关成员单位通力合作,对大会所需食材层层筛选、批批检测、专车押运,把控源头品质,严查每一环节,专人全程监管,确保了青运会举办期间运动员驻地和赛场的食品安全。 十多年来,食品安全面临的形势不断在变,治理餐桌污染的实践不断丰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更须求新求变,用新办法应对新形势,解决新问题。 从田头到舌头,涉及一根长长的链条。福建盯住关键环节,构建全链条、全覆盖治理保障体系,完善无缝衔接的全过程监管。在农业生产源头,加大生态环境整治力度,推行标准化生产;在食品生产加工和餐饮环节,完善生产许可,重点治理非法添加等行为,全面实施餐饮业量化分级管理;在流通环节,加强食品流通主体资格审查,推行食品安全信息可追溯制度。 省农业厅建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涵盖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家畜、家禽六大产业,共有180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纳入平台管理;省海洋与渔业厅建立的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体系已纳入31种产品、132家养殖企业,覆盖所有设区市,可追溯水产品年销量达3000吨以上…… 福建以制度探索,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实行食品安全签认制度,食品企业签下责任状,向社会公开承诺;试行食品质量安全受权人制度,严格内部管理,已覆盖526家企业;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纳入试点的3422家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已初步建立“一户一档”信用档案,完成第一轮信用等级评定工作。 去年,福建基本创建完成首批10个省级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示范县(市、区),在全社会织起一张共护食品安全的“新网”。“街道将辖区划分成9个单元网格,化整为零,并聘请14名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和12名志愿者,分配到各个网格,由街道领导挂点,明确责任人和责任目标,建立定期协管巡查制度,让食品安全管理实现全覆盖。”在示范县浦城,南浦街道党工委副主任谢意凤说。 到2013年,福建已基本建成食品安全生产加工、市场流通、标准认证、质量检测、法治保障、组织实施、社会监督、健康消费等八大体系。随着2014-2016三年行动方案将八大体系调整扩充为食品安全生产加工、市场流通体系、监管、标准认证、风险防控、应急处置、信用、宣传教育、社会共治、信息等十大体系,福建将以更完善的机制,守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