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为祈福 未婚男子扛神像河中狂奔 陈概公一家成功避开了元兵的追杀后,逃到了平和县境内,辗转于大芹山一带,最后定居于今天的国强乡白叶村金星楼。若干年后,陈概公的后代子孙陈子成移居国强乡高坑村,他们的保护神“五显帝公”也随之移居高坑。 为了好好地安置“五显帝公”神像,陈子成在此兴建神庙,取名“五显帝庙”。此后,庙内又多加供奉了“王公”、“王母”、“王孙”诸神。又过了几十年,陈家后代陈君用在朝廷封侯,“五显帝庙”因此易名为“侯卿庵”,并沿用至今。“侯卿庵”建在“雄鹰展翅”风水宝地之上,鹰飞击水,尽显英雄本色。笃信中国传统风水学的陈氏先民们认为,抬上“五显帝公”和“王公”、“王母”、“王孙”诸神像到村里各处巡安,更能庇佑百姓平安。 为显示诸神的神威,祈求一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日下午,当地群众都会自发组织近百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抬着诸神像来到母亲河花溪源头。 扛轿之人均为未婚男子,他们全身“古装”,四人扛一銮轿,一人旁边助推,五人一组,共四部銮轿。他们以接力的方式,每走二三十米为一替。小伙子们抬着神像在冰冷的河水中飞奔,在冲水的过程中,銮轿忽上忽下,左右摇晃,尤其是在过河时,速度越发加快,溅起阵阵水花,有如雄鹰击水。在河里走过三四百米的河道后,銮轿返回侯卿庵。 传播:“走水尪”习俗传播海内外 国强乡侯卿庵“走水尪”习俗形成700多年来,香火不断,进香朝拜者络绎不绝,每年香客数以十万计。 随着陈氏裔孙的外迁,这种“走水尪”习俗随之流传到了漳州的云霄、漳浦、龙海、南靖、华安、诏安,厦门的同安,广东的海丰、普宁等地。 由于明清时期,众多的陈氏子孙移民前往台湾垦荒创业,“侯卿庵”的香火也随之分散出去,“走水尪”的习俗也因此流传至台湾各地。在今天的台湾嘉义市有“王灵宫”、“炳灵宫”,台中县龙井乡有“开漳圣王庙”等。如今,台湾嘉义的炳灵宫,每年也在海边举行“割水香”活动,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传统民俗特色文化一脉相承,如同代代相传的香火,永无间断。 2008年,平和县政府将“走水尪”列入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