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晚报讯(文/图记者 高金环)“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贸易更便利……”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成立近一年来,改善通关环境,创新监管模式,打造快速验放机制,以稳健步伐促进制度改革,突破现有困局,当好“深水区”改革的“试验田”,也让企业实实在在感受到贸易便利化。 【创新】 率先建“单一窗口”企业省了人工成本 厦门自贸片区率先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了“一个窗口、一个平台、一次申报、一次办结”,被商务部评为2015年自贸试验区八个最佳实践案例之一。 作为厦门自贸片区内“一单两报”的28家试点企业之一,厦门怡中报关有限公司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厦门自贸片区改革给企业带来的便利。 “以前申请一单要花四五十分钟,现在只需要四五分钟。”提起“单一窗口”,厦门怡中报关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昌读直竖大拇指。 陈昌读告诉记者,该企业2011年成立,位于厦门保税区内,目前也在厦门自贸片区内。改革前,该企业进行报关时,要进行两次海关申报,第一次向海关总署的QB系统申报,还必须向厦门海关辅助系统再人工录入一次,生成“一线报关”,最后再发送给海关总署。该企业开展的是散货拼箱的报关业务,一个柜子里可能有十几票的货,每票都要录入,改革前二次录入时也是人工录入,耗时长,差错难免,即便一个标点偏差,也要重新再录入。所以,员工要一一对照,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改革后,二次人工录入环节变成了系统自动“抓取”,一个货柜的报关时间,就省出来半个小时,甚至能实现零差错,员工不但不用加班,甚至还可抽出两三个员工开展其他延伸业务。 在国际贸易形势不太乐观的情况下,“怡中报关”的业务量仍然保持平稳,2015年,该公司实现出口额4亿美元。 数据显示,“单一窗口”平台去年4月上线运行,至今已运行70个服务项目,现有用户数4158家,间接服务企业1.5万家,日单证处理量破3万票。 【试点】 货物分类监管,企业业务量大增 厦门海关在全国海关率先以自贸试验区为平台,探索分类监管创新模式,使得试点企业减少了束缚,拓展了业务,仓库不再空置。 试点企业是世界知名的“嘉里物流”。2011年,该企业根据原来设定好的战略布局规划,投资1.4亿元,在海沧保税港区建立了总面积达4.2万平方米物流中心仓库,并于2013年7月建成投入使用。 投用后,该企业发现保税物流发展情况与预期有落差;同时,按规定,保税仓库内不能存放非保税货物,有效使用面积不到1000平方米,出现了“空仓”现象。 “2014年夏季,我们觉得实在撑不下去了,决定搬到围网外。”据该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当时,主管部门极力挽留该企业,并表示将努力解决这一问题。于是,该企业打消了“出走计划”。 2014年9月,厦门海关正式以嘉里物流中心为试点,推行物流分类联网监管,实施保税与非保税的分类管理。该企业的仓储系统与海关系统对接,并安装有视频监控系统,每天定时发送库存数据,方便海关后期核对查验。 这样一来,不仅盘活了嘉里物流的仓库资源,也拓展了经营范围。“实施货物分类监管后,我们的非保税业务大大提升。”该负责人说,目前,该企业非保税部分业务占了2万平方米,仓库面积使用率上升到65%。 【记者手记】 自贸便利值得点赞 了解自贸区特色的企业会明白,自贸区不是政策的洼地,而是制度创新的高地。在这里,营商环境更好,贸易更加便利。 记者注意到,近一年来,厦门自贸片区推出的184项创新举措中,有多达72项都是贸易便利化措施。 如此一来,企业办事时效大大提高,如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施后,外贸企业需要进出口货物,不用再拿着材料四处跑部门,只要登录一个网络“窗口”,在线一次性提交电子数据,就可以办完报关报检等手续。企业进出口货物申报时间,从4个小时减至5~10分钟,船舶检验检疫申报时间由50分钟缩短为5分钟。 企业得以“减负”。如,“单一窗口”促成关检合作,每个集装箱可减少费用600元。海关申报费用每票下调5元,对自主申报企业的数据传输费用全免。在“单一窗口”实现进出口的小微企业信保费用全免。 还有些便利举措,待试点成熟,将惠及更多企业。目前,除了嘉里物流试点保税延展业务,还有以泛亚班拿、博格步为试点,建设电商物流分拨中心,试行“分送集报、快件出区”新模式;海投、海翼、华禹分送集报业务,跨境电商“保税备货、快件出区”等业务。 据悉,厦门自贸片区还拟成立专题课题组,研究特殊监管区域电子围网管理模式,通过运用电子化监管设备及手段,提高通关效率,并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逐步取代原有物理围网。 这些创新措施,不但利于企业开展新型贸易业态,也为自贸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记者高金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