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称,去年9月加入网上婚恋公司MarryU(U嫁)后不久,付永刚(音)在一个产品会议上与公司创建人兼首席执行官黄镇发生了冲突。黄镇认为,当某个用户点击另一名用户档案页上的“聊天”按钮时,系统应该自动向后者发送问候。付永刚则认为,系统的这个功能会让发起聊天的用户显得不真诚,不利于他或她获得对方的回应。他们的争论升级成大喊大叫和拍桌子。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4月13日报道,自从26岁的付永刚加入以来,两人之间至少已经发生了十几次像这样的争论。现年38岁的黄镇说,一开始他觉得付永刚过于直率、太过固执,不过慢慢地他开始学会欣赏对方的坦白和热情。他让这名年轻人负责项目管理,并几次给他加薪。黄镇说:“我已经不再把自己当成发号施令的人。”他还补充说,他最近解雇了一名新员工,因为后者太顺从了。付永刚则表示,他在这些争论中确实感受到了压力,但当他认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好于黄镇时,他必须说出自己的想法。 报道称,千禧一代(一般定义为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出生的人)正在影响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企业文化。在中国,考虑到过去几十年里社会的快速变迁,代沟问题甚至更严重。 在中国,激发最大变化的是“90后”一代人,在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下,他们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也是互联网普及后最先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与遭遇贫困的父母辈相比,90后成长的环境要舒适得多。《中国千禧一代》的作者埃里克·菲什指出,他们往往思想更开放、更叛逆、以个人为中心,还比前几代人更愿意挑战权威。 菲什表示,鉴于90年代生活水平有了快速提升以及人们更多地接触科技,即便是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中国人,90后跟他们也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譬如说,1995年出生的人面对的中国经济规模是1985年的两倍以上。菲什说,至于他们的父母辈,“那完全是两个世界了”。 报道称,中国企业一般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在传统的企业文化中,下属很少挑战上司,职业生涯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行命令。对年纪较大的中国员工来说,公开挑战上司的权威是不可想象的。但现在,一些年龄较大的科技公司经理开始意识到,传统的方法不适用于更年轻的员工。这些年轻人希望自己的声音能够被听取,他们更看重个人的成就感,而不是上级的表扬。 2014年风险投资企业中国创新工场对中国22家科技初创企业的160名员工进行调查。调查发现,跟比他们大5到10岁的人相比,90后雇员更加看重用户满意度和个人发展。 与此同时,创新工场对30家初创企业的首席执行官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他们认为较年轻的员工既是天使,又是恶魔。这些企业高管说,年轻员工是激发颠覆性创新的一股力量,但同时在管理上构成了巨大挑战,因为他们不愿加班加点,更看重平衡工作与生活,很难维持对工作的热情。 报道称,科技公司正在逐渐适应,以充分利用这些年轻员工。2012年在北京创建邻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后,王晓东立即开始雇用90后实习生,因为他公司的主要产品“快牙”是一款针对13岁到24岁年轻人的文件共享应用软件,他需要这些90后的员工来让产品获得成功。 如今在公司的110名雇员当中,60%的人是90后。克服一些困难后,自称是60后的王晓东与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关系。 他的年轻员工不怕告诉他和其他年龄较大的同事(包括从清华和斯坦福大学等顶级高校毕业、在硅谷有过多年工作经历的人)称他们对产品的想法糟糕透顶。“快牙”25岁的iOS产品经理崔建雄(音)说:“我负责阻止王晓东对我们的用户有不切实际的想法。我对我们的产品和用户界面有着如此多的抱怨,以至于王晓东把我戏称为‘毒舌’。” 王晓东在美国生活了15年,他的家人如今仍然在美国。像他这样的企业高管说,虽然他们欣赏90后雇员的创造性和开放性,但他们发现一些人不可靠。他们频繁地换工作,不来参加工作面试——或者是工作——是常有的事情,即便在他们签约后。 不过王晓东发现,虽然这些年轻员工往往不愿像他们的前辈那样刻苦工作,但他们更愿意在自己能做主的项目上花时间。2012年开始在公司实习的塞雷娜·张拒绝加班加点,直到她如愿以偿地为一个交互式设计项目工作。现在已经成为一名产品经理的张说:“在第一个项目上,我每天工作到凌晨两点,它就像是我的孩子一样。”(编译/杨雪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