怅望千秋一洒泪:赴南非总统府瞻仰曼德拉遗容记
当地时间12月11日,骑警沿途护卫运送曼德拉遗体的车队。据悉,12月11日至13日每天早7时至8时,运送南非前总统曼德拉遗体的车队会从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市中心的大街上经过,供南非民众沿途瞻仰。中新社发宋方灿摄 中新社比勒陀利亚12月11日电 题:怅望千秋一洒泪――赴南非总统府瞻仰曼德拉遗容记 中新社记者 宋方灿 12月11日,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的街头格外不平静。前总统曼德拉的遗体在早7时到8时经过比勒陀利亚的大街,供民众沿途相送,盛况可谓万人空巷。8时许,遗体进入南非总统府联合大厦,被安放在总统府最高处的空旷地。南非政府临时搭建了一个白色的方形小屋,作为吊唁用的灵堂。 曼德拉的遗容上午并未允许公众瞻仰。曼德拉的家人和各国领导人相继来到联合大厦,默默瞻仰曼德拉的遗容,表达内心的哀思。据称,上午的瞻仰仪式气氛凝重,照顾曼德拉起居多年的私人助理泣不成声,曼德拉昔日的对手、南非迄今最后一位白人总统德克勒克的妻子也不断拭泪。 中午12点开始,民众和媒体才被允许进入,此时,已经有数千人排好了长队,准备进入瞻仰。“塔塔(父亲的敬称)现在安息了。我一大早就过来了,希望能尽早进入看一眼他。”静静地排队等候的杉德卡尼说,“我现在敢自豪地对别人说‘南非是我的家’了,这都要归功于塔塔出色而辛苦的工作。” 记者持有官方的葬礼采访证件,出示后直接进入总统府。在总统府的草坪上,记者看到十几辆装甲车陈列在一边,荷枪实弹的士兵警惕地看着周围的一切,随时准备应对各种不测。总统府周边也会不时有骑警的马队经过,负责外围的警戒。 因为大部分的民众被堵在外面,总统府内的第二道关卡前显得并不拥挤,很多人从容在悼念薄上写下自己的感受。“我是一个出生在东开普省措洛的女孩,现在已经在总统府工作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维恩写道,“我认为,您是真正解放了我们。” 进入最后一道关卡后,记者经过安保人员的指导,一路向上,来到总统府前面的广场。这里有几十人在排队等待,工作人员收走了记者的相机,说禁止使用任何相机或用手机拍照。记者绕到灵堂的北面,然后通过灵堂的东门,与一名瞻仰者并肩进入灵堂。 灵堂并不大,简单而肃穆。记者从曼德拉的灵柩左边走过,玻璃的棺材盖子虽然合着,但可以通过玻璃清楚地看到曼德拉的面容和衣着。他上半身穿着传统的彩色蜡防印花衬衫,下半身则被盖住。他表情安详,面部肌肉略显松弛,岁月在他脸上雕刻出的皱纹丝丝可见,脸色比照片中的他更加黝黑。此时此景,在我眼中,这不是叱咤风云的政治领袖,不是一呼百应的新南非“国父”,而是一位和蔼的长者,一位慈祥的老人。 就是这位95岁的老人,一生为了南非的自由、民主和平等,奉献了几乎全部的青春与心血。27年的牢狱生活,非但没有摧毁他的意志,反而更加激发了他必胜的斗志。最终,古稀之年的他以胜利者的身份走出了监狱,以德报怨,促成了民族的和解,缔造了一个全新的“彩虹之国”。 也是这位老人,在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并当选总统后,在声望的顶端功成身退,只担任了一届总统。近年来,高龄的他卧床在家,饱受病痛的折磨。最终,重病半年并一语未发后,他闭上了自己的眼睛,长眠于约翰内斯堡的家中。 “今天只有残留的躯壳,迎接光辉岁月,风雨中抱紧自由。”这首在中国脍炙人口的《光辉岁月》歌曲中,如此唱道。虽未在曼德拉生前有幸一睹其真容,但通过几日来对南非民众的采访,对各方声音的倾听,记者对这位长眠了的反种族隔离斗士的敬意油然而生。一个人投入到肤色斗争中,能拯救一个分裂边缘的国家,能让占国家八成以上的人不再受到歧视和隔离、享受到平等和自由,能得到包括对手在内的全体国民的尊敬与认可,其所开创的功业与散发的魅力可想而知。 记者止步凝思间,身后的一名瞻仰者突然放出悲声,让人闻之动容。记者步出灵堂后,还有大量的南非民众在外排队等候。天色向晚,原定于下午5时结束的瞻仰活动也暂时告一段落。南非政府以瞻仰的人数“达到当日极限”为由,拒绝放等候的民众进入。 “我希望风雨过后,我们能尽快看到彩虹。”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10日在曼德拉的追悼会致辞中说,“只有彩虹才能带走我们内心的伤痛。”返程途中,连日的阴霾渐渐散去,记者一路看到,身后出现了几条绚丽的彩虹。或许,这不是巧合。 |
- 2013-12-11外媒:曼德拉追悼大会手语翻译系“假冒”
- 2013-12-11曼德拉遗体抵达比勒陀利亚 数万民众沿长街瞻仰
- 2013-12-11祖马在曼德拉追悼大会现场遭民众嘘声退场抗议
- 2013-12-11曼德拉追悼大会结束 遗体将移至总统府供民瞻仰
- 2013-12-11台媒:两岸曼德拉图书热 相关著作加印(图)
- 2013-12-11盘点领导人缺席曼德拉葬礼原因:身体抱恙财政紧张
- 2013-12-1110万人雨中送别曼德拉 美政要团错过追悼会开端
- 2013-12-11曼德拉纪念潮折射一种渴望